艾銻知識 | 一副漫畫帶你看懂中央重點點名、2020年持續爆火的“新基建”
2020-03-15 18:40 作者:艾銻無限 瀏覽量:
用服務幫助中國中小企業變得的更好
十幾年前,潘石屹的遠見卓實,知道中國的未來會隨著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速度,將會促進更多的中小企業誕生,相應這些群體對辦公室的配套需求也會越來越高,2005年,在北京最繁華地段國貿邊上,一排排商住兩用簡易辦公樓在建外矗立時,人人都說這是一群爛尾樓,不會有人買的,也不會有人租的,但十幾年的發展,潘石屹用事實證明了他的眼光,在貴的地方也有屌絲,而且需求量高的嚇人,不夸張的說,在建外SOHO這一二十棟樓里沒有一間是空著的,每棟都擠滿了大大小小的中小企業創業者。
回想2005年艾銻無限在創建時也立志要為中國的中小企業提供最好的IT服務,大浪淘沙,十幾年后的今天,艾銻無限仍然堅持當初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路,一直都在努力成就我們服務的每一家客戶,為他們提供最好的IT服務,從未改變過,很多從那個時候一起成長的企業,有的都上市了,有的改行了,有的關門了,但艾銻無限的初心一直都未改變:
首先我們覺得無論怎樣努力,中國的服務始終都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和要創新的地方。
其次在IT服務這個行業,中國起步比效晚,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需要我們把這十幾年的經驗貢獻出來支持更多像我們一樣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成長和發展。
還有每一家企業在剛成立時都會滿懷信心,斗志昂揚,激情四溢,如果十幾年后的今天還能不忘初心,始終如一的在這條道上,我覺得做什么都不重要,做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最重要的,有這樣的心和不變的狀態才是創業者最需要的。
我們堅信只要中國的IT外包服務商都能堅定自己選擇的這個行業,用心把服務做好,一定可以讓中國的服務走向世界,讓中國的IT服務水平和品質可以與世界那些卓越的服務企業并駕齊驅,為中國小企業提供世界級的服務,幫助中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及其后期的IT運維等工作,從而真正實現每一家中小企業的中國品質,中國創新,中國夢想。
艾銻知識 |一副漫畫帶你看懂中央重點點名、2020年持續爆火的“新基建”
從上層政策的重點部署,到資本市場的資金熱捧,再到民間巷尾的熱切關注,“新基建”無疑是近期輿論熱度最高的概念之一。那么,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究竟有什么區別?新基建為何獲得官方高度重視?新基建和我們普通人有什么關系?新基建對“穩增長”的效果是否有那么神?這副漫畫將為你一一解答。
“抗疫”戰爭的硬仗正到關鍵節點,疫后重建的重任也已被提上日程。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新的動力,“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一躍成為未來驅動GDP增長的重點。
從上層政策的重點部署,到資本市場的資金熱捧,再到民間巷尾的熱切關注,“新基建”無疑是近期輿論熱度最高的概念之一。
于是,人們不禁會疑惑:
別急,咱們一一來看。
“新基建”,和傳統的“老基建”相對應。
過去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因此也被稱之為 “鐵公雞”,啊,不對,是“鐵公基”。
“鐵公基”是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乘數效應和撬動效應的“杠桿”,很大程度上能夠帶動GDP、增加就業、促進發展。
舉個例子,政府為新建一條道路投資了1個億,就可以增加上百噸鋼材用量,上千噸水泥用量以及上千噸瀝青用量,更重要的是,新增了幾千個就業機會。
工人拿到工資,管理者拿到報酬,資本家獲得利息……人們有了錢,就可以買!買!買!
買了房子,拉動房地產上下游的投資;買了手機,推動消費電子產業鏈的繁榮…如此循環往復,GDP就在這個過程中成倍增加,經濟也就這么發展起來了。
然而,在新的社會發展條件下,以 “鐵公基”為代表的“老基建”在部分地區(尤其是人口流出地區)已經趨于飽和甚至過剩,再投資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對于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也日趨減弱。
實體世界的資產增長是有限的,但是數字世界的想象空間卻是無限的。新型基礎設施,或許不一定是大規模投資的實體設施,能夠滲透到各行各業生產經營的各個角落、直接為生產經營帶來乘數級產出,也具有基礎設施的特征。
一款廣泛使用的輕量級IoT物聯網終端操作系統,可以促進數百萬乃至數千萬設備的聯網和數據價值的產生......
一種可供大量場景應用的AI算法,能夠被應用于千行百業、激發無限創新......
......
這些創新的數字經濟元素都能夠帶來產出的數倍增長。
站在未來回看現在——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
其實,“新基建”并不是最近才誕生的熱詞。
雖然中央相關文件中還沒有給出關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范圍,但根據官媒蓋章,“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不久之前,一張名為“新基建八仙”的圖在朋友圈廣為流傳,在iot101君看來,“新基建”和這些傳說中的神仙倒確實有契合之處。因此,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不妨借八仙的故事,來認識和解讀“新基建”。
5G基建(鐵拐李)
鐵拐李是中國民間傳說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而5G身為“新基建”的領銜,也被高層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傳說中,鐵拐李幼年時天資聰慧,曾受李耳(太上老君)點化。成仙后,鐵拐李精專于藥理,并煉得專治風濕骨痛之藥膏,深得百姓擁戴,被封“藥王”。
就如同鐵拐李用藥膏恩澤鄉里、普救眾生,5G也對千行百業起到了普惠作用。
和過去的幾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相比,5G具有超高速、低時延、大連接的特點:
· 峰值速率達到Gbit/s的標準,以滿足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大數據量傳輸
· 空中接口時延水平在1ms左右,滿足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實時應用
· 超大網絡容量,提供千億設備的連接能力,滿足物聯網通信
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企業上云、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均需要以5G作為產業支撐。
要想應用5G技術,首先要建好5G網絡,搞好5G基站建設。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內三大運營商在5G網絡建設方面的進展:中國移動3月6日已啟動今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采購,總需求超23萬站,2020年“建設 30 萬個5G基站,5G網絡覆蓋全國
地級以上城市”的目標不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5G網絡建設也招標在即,預計在 2020 年上半年完成 47 個地市、10 萬個5G基站的共同建設任務。
5G可能撬動的產業鏈上下游價值如下圖所示:
特高壓(張果老)
張果老,姓張名果,傳說是“八仙”中的長者,活了數百歲,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張果老。
在“新基建”中,特高壓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長者。據悉,我國早在1986年就開始特高壓建設,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特高壓輸電項目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
特高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我們的生活日常、企業工廠、商店學校醫院...到處都需要用電,這些電都是通過電網輸進來的,而電網里的電則是從發電廠發出來的。出于成本和環保的因素,發電廠往往建在偏遠的地方,與我們相隔千
里。
中學物理告訴我們,電壓越高,損耗越小,為了把電以較小損耗輸送到居民區,出廠的電都會加壓輸送,在配送到千家萬戶之前再降壓。
特高壓輸送容量大、送電距離長、線路損耗低、占用土地少。100萬伏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送電能的能力是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的5倍。
如果說超高壓輸電是省級公路,頂多算是個國道,那么特高壓輸電則是“電力高速公路”。
值得驕傲的是,目前我國以特高壓為基礎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打破了西方以油氣為基礎的傳統能源體系,鞏固了我國特高壓和智能電網技術的領先優勢。
日前,國家電網重啟特高壓已按下開工鍵——根據國家電網發布的應對疫情影響全力恢復建設助推企業復工復產的十二項舉措,其中三項涉及特高壓工程,包括全面復工青海-河南、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等總建設規模高達713億元的重
大項目建設,新開工陜北-武漢±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等總投資265億元的新工程。投資合計高達978億元,直逼千億大關。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說起八仙,很多人也會第一反應想起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呂洞賓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
類似的,“新基建”中的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也是中國技術的一張名片,具有響當當的名氣。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鐵和高速公路的通車總里程,都已經是世界第一。在鐵路方面,2018年末,鐵路營業總里程是13.2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了5倍;高鐵從無到有,通車里程達到了2.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雖然成績喜人,但在城市化進程中,軌道交通是關鍵一環,現在即使是軌道交通相對發達的北上廣深依然有非常大的缺口,所以仍要持續建設。中國高鐵因“速度”而受到世界矚目,但顯然不是唯一標準。未來,隨著軌道交通的“高質量發展”,軌
道交通的質量、安全以及乘客的舒適度,也是衡量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軌道交通可能撬動的產業鏈上下游價值如下圖所示:
高鐵可能撬動的價值鏈如下所示: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這便是藍采和。他常穿破藍衫,一腳穿靴,一腳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于鬧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
搞新能源汽車的不少企業都頗有這種喜歡打破常規和世俗的“氣質”。
就拿該領域的領軍人物馬斯克來說,就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于今年1月7日舉行的國產Model 3交付儀式上,他一度“嗨”得開始“脫衣蹦迪”,讓人一度以為他是不是在發布會之前喝了2斤白酒(笑)。
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的 “加油站”,要想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充電樁的普及必不可少。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國公共充電樁數量突破50萬個,充電站34941座,相較2018年增加7012千座。全國公共充電樁數量超過萬臺的省份/直轄市有17個,超過5萬臺規模的省份/直轄市有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其數量達到全國總充電樁數量的46%-47%。
根據國家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年)》,到 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 1.2 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 480 萬個,以滿足全國 500 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顯然,充電樁的缺口很大,整個領域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充電樁可能撬動的產業鏈上下游價值如下圖所示:
大數據中心(韓湘子)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韓湘子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孫。傳說韓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他專心致意地勤于修煉,潛心鉆研道學。韓愈屢屢勸他要好好作學問,韓湘子卻答道:“我所學與您所學是不同的。
韓湘子這種不為外界因素所干擾、堅持本心的性情正是大數據所追求的——排除雜亂的干擾,從數據中挖掘真正的價值。
數據中心是海量數據的載體,是信息時代的諾亞方舟。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將大量依賴于數據資源,因此從國家政務到各大行業,建立數據中心將有助于促進行業轉型和實現企業上云。
Synergy Research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數量增加到504個,是2013年初以來的三倍。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和亞太地區增長最快,但美國仍然占據主要云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站點的近40%。其他最受歡
迎的地區是中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它們合計占總數的32%。在過去的四個季度中,新數據中心在15個不同的國家/地區開業,其中美國、中國香港、瑞士和中國大陸新增的數據中心最多。
除了504個當前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之外,還有另外151個處于計劃或構建階段,這表明數據中心建設的熱潮沒有盡頭。
大數據中心可能撬動的價值鏈如下所示:
人工智能(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性。她13歲時入山,遇仙人呂洞賓,呂賜其一桃,吃了以后不饑不餓,并能預知禍福之事,頗為靈驗。
何仙姑的預知能力和人工智能的預測能力頗為相似。
當然,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僅局限于此,它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由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義處理等不同領域組成......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
從大的層面說,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社會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
在國家最高決策層面,人工智能已經受到重點關注。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報告。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目標。
《規劃》描繪了未來十幾年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三步走”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
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人工智能可能撬動的價值鏈如下所示:
工業互聯網(漢鐘離)
在神話傳說中,鐘離權曾經十試呂洞賓,度呂成仙,還傳授呂“點石成金”的道法。也因為此法,鐘、呂受到民間的崇奉,認為有護佑金礦、財運的功能。
頗為有趣的是,當前,提起工業互聯網,如何挖掘數據金礦的價值,也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如果從工業互聯網的角度,將“數字基建”進行解析,包括各種核心工業軟件、底層的實時數據庫、工業物聯網終端設備、邊緣計算設備、工業物聯網平臺、工業人工智能應用…都是各個行業都會用到的數字化共性基礎設施。
目前,工業互聯網IIoT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工信部的規劃,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推進,2025年屬于第一個規劃期,重點是進行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
2019年8月,經過一年多對申報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力的考量審核評審,工信部發布“2019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公示”,最終評選出十大“雙跨”平臺。
2020年2月,工信部正式對外公布2019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涵蓋網絡、平臺、安全三個層面,共81個項目。
工業互聯網可能撬動的價值鏈如下所示:
當然,未來的“新基建”一定不僅限于這7大領域,就像出現最晚,后來才被列入八仙的曹國舅,之后一定還有更多的新興技術將承擔起支撐我國邁向智能化的重擔。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新基建”可能意味著新的就業機會和投資機會。
3月4日會議之后,3月5日A股市場反應迅速,5G指數上漲1.7%,特高壓板塊異動,暴漲超6%。券商研報也紛紛跟進,5G、計算機、通信設備、新能源、云計算等再次成為重點推薦行業。
同時,各省市也陸續公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一個數十萬億的投資版圖正在形成。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匯總,截止3月5日,24個省市區公布了未來的重點項目投資規劃,總投資額達48.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近8萬億
元。
不可否認,新基建從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后,已經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投資角度對GDP的貢獻率也不斷上升。
但我們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新基建”尚處于發展初期,與近100萬億GDP的總盤子相比,在短短的幾年內還不足以成為整體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要警惕神化“新基建”!
我們都知道,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本來已經增速放緩的中國經濟進一步蒙上了一層陰影。在此背景下,激勵性的投資政策和調控工具也必不可少。
未來,希望“新基建”能夠如同神話傳說中的“八仙過海”一般,“各顯神通”,擔當起經濟增長的驅動引擎。